齐鲁师范学院教务处文件
教字〔2023〕42 号
关于组织申报 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工作的通知
各部门、单位:
为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水平,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 教学中的基础性、战略性、先导性作用,按照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 做好 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》 等文件精神,我校组织申报 2023 年度山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。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:
一、立项要求
按照鲁教职字〔2015〕11 号文件执行。
二、立项范围
要在《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》 (附件 1) 范围内,坚持面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、面向经济发展 主战场、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、面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,结合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,积极组织申报。已获得同级及以上部门立项支持的项目不再申报; 山东省教育厅2022年及以前立项尚未结题的项目主持人不得申报。
三、申报程序 1.各部门、单位认真规范地做好组织申报、评审和报送等工作,
择优向学校推荐 1 项。 申报人资质及其他申报要求按照鲁教职字 〔2015〕11 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。
2.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学院推荐的项目进行评审。 3.确定拟推荐职业教育教改项目,在校内进行公示后上报。
四、申报材料
1.各学院推荐申报的项目材料于 9 月 17 日(周日) 上午 12:00 点前将 《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》(附件 2)和 《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汇总表》(附件 3) 发送至邮箱: qlnujx@163.com。
2.联系人:朱雪,联系电话: 15863194731。
附件:
1.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 2.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 3.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汇总表
教务处 2023 年 7 月 31 日
附件 1
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
立项指南
选题编号 |
选题内容 |
A.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|
A01 |
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、标准、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 |
A02 |
新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实施研究 |
A03 |
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展研究 |
A04 |
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研究 |
A05 |
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匹配研究 |
A06 |
职业教育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研究 |
A07 |
“黄河文化、黄河精神”进课堂研究 |
A08 |
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研究 |
A09 |
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研究 |
A10 |
职业教育全环境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|
A11 |
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研究 |
A12 |
绿色技能培养与发展研究 |
A13 |
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研究 |
A14 |
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研究 |
A15 |
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与综合改革研究 |
A16 |
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|
A17 |
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研究 |
A18 |
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模式与机制研究 |
A19 |
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研究 |
A20 |
股份制、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研究 |
A21 |
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体制机制研究 |
A22 |
体现“世赛”理念、开放式、普及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制研究 |
A23 |
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|
A24 |
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、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|
A25 |
职业院校文化(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企业文化融入)建设研究 |
A26 |
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 |
A27 |
“职教高考”制度改革研究 |
A28 |
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研究 |
A29 |
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 |
A30 |
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 |
A31 |
其他同类研究 |
B.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|
B01 |
德技并修、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 |
B02 |
工匠精神培育和齐鲁工匠、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|
B03 |
1+X 证书制度院校实施研究 |
B04 |
职业教育专业能力标准开发研究 |
B05 |
满足不同生源需求的多种培养模式的研究 |
B06 |
职业教育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 |
B07 |
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研究 |
B08 |
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|
B09 |
职业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|
B10 |
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 |
B11 |
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学生研究 |
B12 |
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、学籍互转研究 |
B13 |
校校、校地、校企、校院(所) 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|
B14 |
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技术规范(标准) 、职业标准的有效模式研究 |
B15 |
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|
B16 |
职业教育弹性学制、学习成果认证和“学分银行”制度的实施研究 |
B17 |
基于能力标准的普通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间学习成果的认定、学分积累和转换研究 |
B18 |
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 |
B19 |
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|
B20 |
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|
B21 |
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|
B22 |
高职本科专业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|
B23 |
其他同类研究 |
C.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 |
C01 |
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研究 |
C02 |
职业教育“大思政课”改革研究 |
C03 |
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研究 |
C04 |
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|
C05 |
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(群)建设的实践研究 |
C06 |
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升级改造研究 |
C07 |
职业院校专业考核与评价研究 |
C08 |
职业院校专业认证、质量评价、预警调控机制研究 |
C09 |
学分制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|
C10 |
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与研究 |
C11 |
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|
C12 |
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中职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 |
C13 |
职业院校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研究 |
C14 |
专业教学标准、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|
C15 |
职业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|
C16 |
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|
C17 |
职业院校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|
C18 |
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创建研究 |
C19 |
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建设路径和使用研究 |
C20 |
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建设研究 |
C21 |
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|
C22 |
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|
C23 |
基于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 |
C24 |
其他同类研究 |
D.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|
D01 |
职业教育推进“三教”改革研究 |
D02 |
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|
D03 |
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研究 |
D04 |
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阐释与实践研究 |
D05 |
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|
D06 |
信息化条件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|
D07 |
职业教育课程及课程内容更新机制的实践研究 |
D08 |
职业学校课程目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 |
D09 |
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研究 |
D10 |
职业院校基于云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|
D11 |
职业院校活力课堂建设研究 |
D12 |
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|
D13 |
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引进、转化与应用模式研究 |
D14 |
信息化条件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|
D15 |
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|
D16 |
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 |
D17 |
职业教育推进课堂革命的实践研究 |
D18 |
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实践研究 |
D19 |
职业教育模块化、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|
D20 |
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|
D21 |
其他同类研究 |
E.实践教学改革 |
E01 |
共享性的大型智能(仿真)实习实训基地建设、运行及管理研究 |
E02 |
校企共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研究 |
E03 |
实训基地建设、管理、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|
E04 |
职业院校工程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建设研究 |
E05 |
职业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研究 |
E06 |
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|
E07 |
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研究 |
E08 |
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|
E09 |
职业培训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|
E10 |
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|
E11 |
学生岗位实习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|
E12 |
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|
E13 |
职业院校实践基地文化建设研究 |
E14 |
职业院校“校中厂”“厂中校”运行实践研究 |
E15 |
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机制与办法研究 |
E16 |
专业岗位实习标准与制度体系研究 |
E17 |
职业院校技术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|
E18 |
职业院校专业综合性实训项目开发研究 |
E19 |
其他同类研究 |
F.师资队伍建设 |
F01 |
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和路径研究 |
F02 |
教师教学发展、教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研究 |
F03 |
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及管理制度的改革研究 |
F04 |
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研究 |
F05 |
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|
F06 |
校企共建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践研究 |
F07 |
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|
F08 |
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|
F09 |
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建设研究 |
F10 |
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|
F11 |
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研究 |
F12 |
教师队伍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|
F13 |
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与培养模式研究 |
F14 |
青年教师成长与培养研究 |
F15 |
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示范效应研究 |
F16 |
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|
F17 |
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|
F18 |
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 |
F19 |
区域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建设研究 |
F20 |
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培养路径研究 |
F21 |
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 |
F22 |
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|
F23 |
职业院校教师绩效激励机制研究 |
F24 |
其他同类研究 |
G.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|
G01 |
职业院校校际课程互选、学分互认机制的实施研究 |
G02 |
职业院校完全学分制实施研究 |
G03 |
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|
G04 |
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证体系建设与诊改机制研究 |
G05 |
新时代基于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|
G06 |
行业协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研究 |
G07 |
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及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|
G08 |
职业教育制度执行监管机制研究 |
G09 |
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|
G10 |
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|
G11 |
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|
G12 |
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 |
G13 |
应用科研促进教学改革研究 |
G14 |
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增值性评价研究 |
G15 |
其他同类研究 |
H.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 |
H01 |
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未来发展的目标、途径及趋势研究 |
H02 |
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对教育信息化提升的分析与研究 |
H03 |
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与标准、共建与共享机制研究 |
H04 |
职业院校智能校园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|
H05 |
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|
H06 |
信息化技术对职业教育影响的分析与研究 |
H07 |
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影响分析与研究 |
H08 |
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专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|
H09 |
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|
H10 |
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|
H11 |
数字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|
H12 |
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学习特征分析及学习行为研究 |
I.其他 |
I01 |
|
I02 |
…… |
附件2
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
申 报 书
项 目 名 称:
项 目主 持 人 :
申 请 单 位:
合 作 单 位:
通 讯 地 址:
联 系 电 话:
电 子 邮 箱:
填 表 日 期:
山 东 省 教 育 厅 制
填 表 说 明
1.填写此表时,不要任意改变栏目和规格;内容简明扼要。 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,应当以“整页设计”为原则。
2.项目批准后,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及项目组自行留存《申报 书》, 内容、格式须与报送省教育厅的保持一致。
3.申请者签名处, 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。
4.本表须经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审核, 签署明确意见,并加 盖公章后方可上报。合作单位需附同意推荐意见。
5.申报书须 A3 纸型双面打印、中缝装订。
一、简表
项 目 简 况 |
项目名称 |
|
项目编号 |
|
起止年月 |
年 月至 |
年 月 |
专业名称 |
|
专业代码 |
|
项 目 主 持 人 |
姓 名 |
|
性别 |
|
出生年月 |
|
专业技术 职务/行政职务 |
|
最终学历/学位 |
|
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时间 |
年 月至 年 月 |
近 3 年平均每年面向 中高职学生实际课堂 教学时间 |
学时 |
近5 年主要 教学工作简 历 |
时 间 |
课程名称 |
授课对象 |
学时 |
工作单位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近5年主要 教学研究项目 及成果 |
时 间 |
项目名称 |
在研/结题 |
本人 位次 |
获奖情况 |
|
|
|
第 位 |
|
|
|
|
第 位 |
|
|
|
|
第 位 |
|
|
|
|
第 位 |
|
|
|
|
第 位 |
|
|
|
|
第 位 |
|
项目主要成员(不含主持人) |
总人数 |
高级职称 人数 |
中级职称 人数 |
初级职称 人数 |
博 士 |
硕 士 |
行业企业 人员 |
|
|
|
|
|
|
姓 名 |
性别 |
出生 年月 |
职务 |
职称 |
所在单位 |
承担任务 |
签 名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注:专业名称和代码填写教改项目涉及的主要专业(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可不填,) 参照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(2021 年》)。
二、立项背景与意义
(一)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(简评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,包括该项目在山东省的
研究现状,不超过 4500 字)
|
(二)本项目研究意义(不超过 500 字) |
三、研究内容、方案和进程
四、项目研究基础
注:前期相关研究成果限报
10
项,成果名称、形式(如论文、专著、咨询报告等) 须
与《申报书(活页
)
》相同,活页中不能填写的成果作者、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、
发表或
出版时间等信息要在本表中加以注明。与本项目无关的成果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;合作者
注明作者排序。
填表人: 手机: 邮箱:
注:
1.
项目申报编号为
10
位。
ABCDEFGHIJ
,
ABC
为选题编号,具体编号见立项指南;
DEF
为学校代码;
GH
为学校推荐名额总数(格式:
01
、
02
、
…10
、
11…
);
IJ
为本表推荐排序号(格式:
01
、
02
、
…10
、
11…
)。
2.
专业名称和代码填写教改项目涉及的主要专业(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可不填),参照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(
2021
年)》。